中国艺术中的“苍凉”的境界,不仅仅指涉一种物象四时变化产生的情感意绪和视觉氛围,更是一种深刻的精神图景,暗喻着生命深处对自然万物在历经兴盛至枯衰的感怀,表达着现实生命对世界的体悟与味叹。
凡“苍凉”之境,多指秋风萧瑟,冬云四合、北雁南归、落叶暇零…等意象,折射一种特定的生命现象和万物状态,表达出特定的情境与诗意。
工笔画家徐晓华是“造境”高手,在“意在笔先”,“心游万物”的前提下,以敏锐的感受和观察,从自然现象的纷繁丰富之中,撷取了若干典型意象,在主观情感的选择中,进行了非客观的组合与拼装,形成了一种格调,一种美感,一种意绪,这是一种介于朦胧与具象之间的境界,它更易于令人遥想、令人神往,产生多样与丰富的审美结果。
徐晓华在“造境”之中,善于从宏观角度去结构画面,苦心于经营,且极重视硫密、虚实、有无等关系的对比与处理,他的画面在确立了整体结构后,更富于变化,更诗情漾滋;而且,画家同时还极注意局部意象选择、表现为一种精湛性与细徽的特点:譬如《子夜》一幅,便是在左侧以一丛秋海棠为主体,与右侧的大面积空白形成“有无、虚实、硫密”的对此,画面硫朗、空旷,右下角的两只蟋蟀则起到了点睛作用,使“子夜”产生“此时无声”胜有声的意境。尽管秋叶凉如水,然而秋海棠的花朵依旧灿然怒放,万籁俱寂,蟋蟀却依然鸣叫着。画面在静与动的互动、互补中产生了仁者见仁、智者见智的审美效果,并提供了无限的审美想象空间。
《觅》,在至为简洁与单纯中,营造了一种内心复杂的意绪,一枝芦苇的枝茎以倾斜的方式从左下向右上伸展开来,枝茎上的两三叶片为单调的空间分割平添了丰富性,右侧垂下一只蜘蛛,依然是在静态之中寓意着运动,以单纯求丰富,大面积的空间在淡墨的渲染中传达出秋的苍茫与浑然;显然由一枝芦苇和一只蜘蛛结构而成的简洁画面中,却体现出一种以表现内心为特点的主题,在“一枝一叶总关情”的理念中,表达了画家对时空的无限遐想与内心世界的深沉和丰富。
当然,像《家园》、《向日葵》、《月移》、《大别山遗韵•恋》等作品,则表明了画家内心“阳光”的一面,因为,一旦确立了艺术的出发点,一旦确立了自己的艺术观,那么所有纷繁复杂的玩物都会同归于一种和谐的艺术形式,都会在一个共同点上展示不同侧面的魅力。上述作品,正是在这一角度上,体现了秋的丰硕、成熟、灿烂与充实,让人领略到秋是万物成熟与饱满的“盛宴”,因此,这些作品的形式、语言与整体诗境是对秋的赞美语讴歌,是秋天的金色号角。
秋,是中国文化与中国艺术中的一个重要意象,它不但是艺术表现的重要母题,同时,也是艺术家内心情感的外化的母题。在这一点上,古往今来,吟“咏秋”的文学艺术品与文学艺术家,不计其数,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艺术珍品与瑰宝,成为今人可资借鉴的遗产。
值得我们注意的是,徐晓华始终以“秋”为主题,以花鸟画为主要形式的工笔画创作,展示了他对自然的理解,可以说,徐晓华在根本上是创新型画家,在承前启后中完成着自己的艺术定位,因此,他的作品显示出深厚的根基,深厚的底蕴,并且在“超然物外”的姿态中营造着诗境,使作品形成含蓄、抒情、单纯、简洁却又深沉、丰富的表现风格。
作为当代画家,徐晓华是努力的,是勤勉的,他几乎是一丝不苟地,步履稳重地走着自己的艺术之路,并表达着自己的心声,作品中的真诚与睿智都表明着画家是以一颗纯真的心,去面对生活和面对自然的,如若不然,作品不会有如此晴朗的诗境、澄明的气息。
当代艺术的发展,日益要求画家在纯粹性上提高自己,特别是关注人的内心,这是关系着艺术本职与艺术规律的根本性问题,艺术如何体现这一点,是摆在当代画家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,也是当代画家不可回避的课题,我们看到,在这一课题面前,许多人显得茫然与困惑;但是徐晓华却显示出特有的清醒与自信,他的艺术几经洗练、打磨,日渐精致、完美、日渐成熟,这是有目共睹的。
我认为,在徐晓华那里,他坚持的“充实之为美”的原则,是“无言之大美”的理念,是“以情舍理、以美动人”的实践;无疑,这将使徐晓华步上更高的境界,他的艺术也日益精湛,他的未来也更加广阔,我们期待着。
Copyright Reserved 2000-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(粤)B2-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(粤)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
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-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
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[2018]3670-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(总)网出证(粤)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